【宽永通宝】
一、基本信息
宽永通宝是日本历史上铸量最大、铸期最长、版别最多的一种钱币,同时也是流入我国数量最多的外国钱币之一。
它始铸于日本第108代后水尾天皇宽永三年(1626年),从1636年开始大量铸造。当时日本各地的钱炉均有铸造,至明治初年还在使用,前后流通长达240余年,后因德川幕府灭亡而废止。宽永通宝钱在长期的中日贸易及交往中不断流入我国,至今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现。
二、古币由来
日本是最早开始仿铸中国方孔圆钱的国家。据一些专家研究,日本在公元708年奈良朝元明天皇和同元年(公元708年,相当于我国唐中宗景龙二年)开始仿效中国唐朝铸币,铸行“和同开珎”方孔圆钱。到19世纪60年代,共铸行方孔圆钱32种,其中的“宽永通宝”是铸行量最大的一种。
我国明代施行钞、银、铜钱并行制度,但铜钱的铸行严重不足,在明代的十七帝中,只有九代帝王铸过币(如明宣宗时自宣德年后的几十年间没铸过币)。于是便允许唐、宋旧铜钱入流,这便为民间的私铸钱和流入中国的日本仿制钱的流通提供了条件。
日本于“宽永”二年(公元1625年,相当于明熹宗天启五年)开始铸造“宽永通宝”铜钱,历经天明天皇至孝明天皇等十个皇朝,到1867年(相当于我国的清同冶六年)止,长达242年之久。所以,“宽永通宝”流通到莱芜的时间,最早也应在明末清初之时。
日本的“宽永通宝”钱在中国民间流通了多年,直到清乾隆初年,才被官府知道,怀疑是私铸钱,还另用“年号”,这无异于谋反。于是,乾隆皇帝谕令江、浙、闽各总督、巡抚穷治开炉造卖之人。幸亏江苏巡抚庄有恭的幕僚见多识广,道出来历。于是,两江总督尹继善和江苏巡抚庄有恭“会衔上疏”,讲出来龙去脉,乾隆皇帝才又谕令严禁商船携带倭钱;民间使用的,官为收买。至此,事情才算了结,现存世极少,价格昂贵。
三、古币的流行
自清咸丰三年(1853年)开始,清王朝为筹措鸦片战争赔款和镇压太平军的军费,开始铸造“当十”、“当五十”、“当百”、“当千”的虚价大钱,结果造成钱价大跌,交易混乱。外国的轻钱也乘机而入,纷纷流入中国。如朝鲜的“常平通宝”钱、安南的“光中”钱、“景盛”钱等,而日本的“宽永通宝”钱更是借机大行其道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,修“泰莱高速路”时,在方下至杨庄路段曾出土过部分清代铜钱,多数为乾隆、嘉庆、道光、咸丰、光绪年号的红铜质铜钱,其中就有一定数量的日本和安南铜钱掺杂其中。
《新元史》《食货志七》《钞法》中就有“……至元十四年.……日本遣商人赐金来易铜钱,许之”的记载。日本通过各种渠道从中国取得铜后,制造轻质铜钱,然后再输出到中国换取重质铜钱,运回国熔化后再铸造更多的轻质铜钱,再输出到中国换取更多的铜钱或铜材,如此往复,财富便越聚越多。所以,利用本国所铸铜钱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,也是日本的一大创举。而数百年后,当其发动侵华战争时,更是直接采用了取之于华、用之于华的“以战养战”的强盗政策。据《山东省志》第54卷所载:1899年(清光绪二十五年)时,由于银贱铜贵,外国人乘机大量收购中国制钱,在破坏中国钱币制度的同时,为本国积累战略物资(铜材),日本人更是首当其冲。1915年以后,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,作为战略物资的铜材价格暴涨,在中国国内毁钱取铜之风大盛。日本人为从中国购铜转往他国牟利,无视中国法律,雇佣中国人在山东内地大肆收买、贩运、熔毁制钱为铜块后报关出口。仅1916和1917两年间,每年就出口60余万担,值关平银900万两。当时,日本售给俄国的铜块,有三分之一系中国制钱,直接导致了直、鲁、豫三省制钱日减。
四、古币的落幕
1920年前后,国内各省军阀纷纷滥铸铜元之时,山东的钱价较高,而银价较低,日本人便乘机盗铸中国铜元,低价售给中国商人,分运内地,成为导致各地发行虚价铜元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当时莱芜、章丘、宁阳、聊城等十三县流通的部分“当四十文”的铜元,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。1928年8月、9月间,山东即有重量不等的由铜元熔化的铜块运往日本。其定期开往日本的泰山丸、日光丸等每次装运的铜块就不下三四千块,每块约重七、八公斤。
1935年,国内实行“法币”制度,政府限期回收铜元,日本人又乘机大量收购。仅1936年12月,“胶海关”就从开往大连的日本轮船会宁丸上就查出铜元3汽车。
1938年到1945年期间,日伪政权在其占领区内大肆搜刮铜制品,除利用商人到农村公开收买外,还按户、按人头强行征收,民间积蓄的铜元、制钱,几乎被搜刮净尽。莱芜地区也曾一度成为日本人的占领区,自然也难免其祸。
五、古币种类
据史料记载,宽永二年(1625年)乙丑,水户田町之富商佐藤新助,向日本政府请铸宽永新钱。后累朝鼓铸,长达二百余年之久,品类颇繁,不下千余种,而且数量极大。光背最为常见,另背有文字(背“文”、“元”字最多)星点、纪年、纪数(背“十六”较少)、纪地及波纹(当四钱)等。初铸宽永通宝的永字一般由“二和水”组成,称为“二水宽永”,传世较少。自宽永十三年至宽文初年所铸的称“古宽永”,特点是宝字末二三笔相连,称“连足宝”,根据铸时铸地可分十多个类别,其中“志津磨大字(字形大且与外廓相连)”、“鱼尾宝(宝字最末两笔从中间向左右弯曲分开,形若鱼尾)”、“长尾宽(大字且尾笔向上至宽字的最顶部)”等版别较少见。另外,像“坂本草永(永字的左半部带草书)”、“仙台坡宝(宝字左高右低)”、“竹田异永(永字特大,右面二笔偏低)”等版别的书体与上面几种都各有特色。自宽文八年(1688年)后铸造的称“新宽永”,其特点是宝字末二三笔分开,称“分足宝”,轮廓端正,文字较细,其版别更为复杂,除铜钱外,还有大量铁钱。新宽永有几种相当稀少,如一些宽缘大型钱、奴钱(背内廓极大且与外廓相连)、小字铅质样钱等,还有一种背为“白鹤过海图”的新宽永,铸造极精,可能属开炉钱。从币材上分,有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铅,铜钱又分红铜、黄铜、青铜,而以红铜最常见。由于制作精良,为当时我国民间所乐用,成为流入我国混用的方孔圆钱之冠。
六、历史见证
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半两和五铢钱在日本多处出土即是明证。到唐代,两国交往更加密切,互派使节,而且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。历年来出土的唐代开元通宝钱数以万计。而日本最早的方孔圆钱“和同开宝(王尔)”钱就是仿开元通宝钱而成,在我国也有发现。到了宋、明两代,两国经济往来更加频繁,中国钱币继续大量输往日本。后来,日本仿铸中国宋、明的年号钱,也用汉文,名称一样。这些钱币以及其他的日本年号钱也大批流入我国。当然,宽永通宝是最为常见的。
七、文化价值
宽永钱遍及我国城乡各地,东南沿海各省更是多见。由于中国历史年代表上找不到“宽永”这个年号,不少初学者时有来信询问的。其实,还有不少邻国旧古钱币在我国流存着,象朝鲜的“常平通宝”、越南的“景兴通宝(巨宝)”等不断发现。正是这些钱币的存在,反映着我国古老文化对历史文化所起到的具大作用,并成为中日两国以及其他邻国友好往来的历史实物见证。
八、版别介绍
宽永通宝
“宽永通宝”背人物花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