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锭,俗称元宝,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流通货币,也是广大爱好者梦寐以求的藏品,哪怕现实中很少见电视剧里也总是会出现它的身影。但其实我们总被电视剧里面的银锭所欺骗,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真正的宋代银锭是什么样子的吧。
宋代银锭概说:
宋代白银进一步货币化,使用数量增加、用途更加广泛,政府税收、开支,民间储藏和大额支付,国际贸易等,都使用了白银。银锭(铤)逐渐成为国家和地方税收特种货币,衍生出一种专用的南宋商税——“出门税”银铤。北宋以后,民间口语中常称白银为“锭”,铤字使用渐少,于是银铤又改称银锭。
宋代白银的形式有多种,最普通的是锭,有大小数种。大锭重五十两,小锭则重量不等,有二十五两、十二两许、七两许、三两许等。大锭两端多呈弧状,束腰形,上錾文字,记有地名、用途、重量、官吏、匠人姓名等。宋代银锭(铤)开始向特定的形态发展变化。北宋银锭主要是平首板状,腰部向内凹进(束腰)但弧度较小,底部出现较多的蜂窝孔洞、有的较大,而且锭的正面边缘开始沿四周分布丝纹,这些外观特征是较唐代以来的重要变化。南宋银锭,则为弧首束腰,腰部向内弯曲的弧度变大,底部蜂窝孔洞的形态与北宋差别不大。
看完宋代银锭的内容,想必你现在应该清楚宋代银锭是什么样子了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