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初期货币大中通宝的来历具有相当文化价值。确切而言,大中通宝是在元末反元斗争中产生的,是反抗元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。《清嘉庆常德府志》载:“元顺帝十六年(1356),伪汉陈友谅据常德置元帅府。”又载:“洪武初,灭伪汉陈友谅,取常德路。”因此,常德多有“大中通宝”传世或出土。关于“大中通宝”钱的区分和定性问题,周新国先生的“武陵藏珍”认为:龙凤七年,即元至正二十一年(1361),朱元璋在应天府置宝源局,铸大中通宝钱。击败陈友谅后,又于江西置货泉局,颁大中通宝五等钱式铸钱。
明朝建立以后,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(1371年)再铸的大中通宝钱,背文已加铸“北平”“豫”“济”“京”“浙”“福”“鄂”“广”“桂”等地名,当不再属于农民起义军钱,而应划归明代钱币。但以往有人对这种区别多未注意,或将有背文者称为农民起义军钱币,或将无背文者归诸明太祖,脱离了反元斗争的历史背景,都是欠妥的。
折五背五福大中通宝,直径41.3mm,少见,日本资深藏家旧藏,极美品,拍卖成交价格RMB 1391000元,拍卖成交时间2016-12-31 ,拍卖专场为上海泛华2016年秋拍-纸钞古钱币收藏专场。
“大中通宝”背五福铜钱系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(公元1371年)起再铸,面文楷书直读,背“五”纪值、“福”为铸局地名。此币铸制不丰,现存少见。钱经40MM、重14.24克。
爱藏网正在0元起出售各种古钱币通宝,有兴趣的泉友下载爱藏APP注册即可了解更多【买卖古钱币及鉴定真假估价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