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金错刀】
一、基本信息
金错刀,古代货币
金错刀母钱又称一刀平五千,是一种古代货币,于新莽年代制造,主要材料是金属。
二、简介
金错刀母钱又称一刀平五千,是一种古代货币,于新莽年代制造,主要材料是金属。刀币是继贝币和金属贝币之后流通使用的古代钱币,在春秋战国时期,由于生产力的发展,部分割据小国开始制造并使用这种刀型币。这枚汉刀币,是王莽篡汉后更铸的货币,又称“金错刀”。
三、详细介绍
这枚“一刀平五千”刀币,分为环柄和刀身两部分,环柄为一方孔圆钱,环文上曰“一”,下曰“刀”,
字为阴刻,字陷处填以黄金,并且加以打磨,使字面与钱面平齐。刀身上铸有阳文“平五千”三字,其中“平”是“值”的意思,即表示一枚刀币价值等于五千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枚刀币的造型独具韵味,丝毫未拘泥于春秋战国时代刀币形制,彼时尖首刀形制。古拙稳重,并透露出秀美气息。币面铭文“一刀平五千”五字书写流畅,气势生动,毫不呆滞,承袭了战国时期币面铭文“一笔过”的特征,新莽钱币,钱文纤细,工艺讲究,钱币版别较多,但钱文大体以悬针篆为主,文体有精有粗,粗者文字平夷,制作较逊,精者轮廓斜削,笔划细挺。是金错刀的第1把刀币,其接口处不留一点痕迹。
四、历史价值
早在两千多年前,中国就已经开始广泛使用金银充当货币。但是至少在清代以前,这些金银并不是以“硬币”的形态出现,而是以条块的形态存在。金银在中国古代的计量单位是“两”,看过《史记》之类古书的人都知道,在东汉之前,金子就以“斤”计量。那时的史书经常记载,国君或者皇帝动辄就赏赐臣下黄金数百斤,甚至数千斤,最多竟达10万斤。当然,那时的“斤”和今天的“斤”比起来,要小得多得多,大概相当于250克或者更少,金子的纯度也比较低。古代的中国人,经常把黄金和白银铸造成“元宝”,元宝的单位是“锭”,但价值却是按照重量和成色来计量的。
到了西汉末年,建立了短暂的“新”朝的西汉外戚王莽倒是比较热衷于铸造金银钱币。王莽在居摄二年(公元7年)进行了第一次货币制度的改革,除原有五铢钱继续行使外,又发行了三种新的货币,即大泉五十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。
据酷爱收藏钱币的中国青铜研究会秘书长赵春安介绍,刀币是继贝币和金属贝币之后流通使用的古代钱币。在春秋战国时期,由于生产力的发展,部分割据小国开始制造并使用这种刀型币。而一刀平五千就是王莽篡汉后新铸的货币——“金错刀母钱”,又称一刀平五千。这种王莽为“托古改制”所铸之刀钱,钱体由刀环、刀身组成,青铜浇铸。刀环如方孔圆钱,穿孔上下镌“一刀”二字阴文,“一刀”二字用黄金,十分光灿华美上部为圆形,下部为刀形。古币通长7.8厘米,圆形直径2.6厘米,刀身铸有“平五千”三字,意思是一个这样的金错刀价值五千文铜钱。当然,实际上这种钱币包含的黄金重量远远不值五千文铜钱的价值。发行这种“不足值”的货币实际上是王莽掠夺民间财富的一种途径。因此,这种靠暴力保证流通的钱币在民间遇到了激烈的抵制。
五、制作工艺
这枚刀币的造型独具韵味,丝毫未拘泥于春秋战国时代刀币形制。古拙稳重,并透露出秀美气息。
币面铭文“一刀平五千”五字书写流畅,气势生动,毫不呆滞,承袭了战国时期币面铭文“一笔过”的特征。新莽钱币,钱文纤细、工艺讲究,钱币版别较多,但钱文大体以悬针篆为主,文体有精有粗。粗者文字平夷,制作较逊;精者轮廓斜削,笔画细挺。币面深厚质朴的篆隶文字与厚重笃实的钱体浑然一体,被历代藏家誉为“钱绝”。一刀平五千上的“一刀”二字采用了特殊的镶嵌黄金工艺——错金工艺。无论古代说的“金银错”,还是今天说的“错金”、“错银”,金、银二字容易明白,但“错”字对一般人来说,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。汉代是中国金银错工艺最盛行的年代,东汉的经学家、文字学家许慎,他所编的《说文解字》中对“错”字只有一种解释:“错,金涂也,从金声”。金银错最流行的汉代,对“错”字的全部解释,就只有上述六个字,说明那时所说的金银错,就是把金银涂画于青铜器上的意思。清代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注释也说:“涂,俗作涂,又作,谓以金措其上也”。所以,广义一点说,就是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,就可以叫金银错。
一刀平五千是中国最早使用,而且也是惟一用错金工艺制成的钱币。由于它制作精美、造型奇特、且存世稀少,故为钱币收藏者所珍爱。历代文人雅士如张衡、韩愈、钱昭度等,留下了“美人赠我金错刀,何以报之英琼瑶”、“尔持金错刀,不入鹅眼贯”、“荷挥万朵玉如意,蝉弄一声金错刀”等诗词。使得王莽被历代藏家誉为“铸钱第一高手”。
六、版别介绍
一刀平五千(金错刀)